人看世界,总是隔着一面镜子。脑海中的一切纷繁复杂,都是大脑折射后的影子。
菩提树下,明镜台前,或远或近、或高或低、或上或下。世界,本还是那世界;你心中的投影,却已决然不同。随着人生的成长,我们的人生经历,也悄悄地从在不同的角度,给这面镜子蒙上了不同的滤镜,黑白、彩色、磨砂、凸镜、凹镜……层层叠叠中,我们究竟离真实更近了?又或是在背道而驰?
走到哪一个层级呢?
来到世上,最初的世界,一切都围绕着自己为中心;渐渐地学会了爬行,在摔打中理解了高低,世界变得立体;眼睛离地面越来越远,看到了自己的变化、也看到了身边亲友的生老病死,发现了永恒流逝的时间,世界变得不再简单。
第一阶段 - 点:简单——懵懂
多数人在儿童期至大学毕业时,会处于这样一个阶段。
每一个人在孩童、学生时期,虽然家境、天赋不同,但都拥有一颗对整个世界懵懂、好奇的探索之心。而整个世界,似乎都围绕着自己在转,饥餐渴饮,受到照顾。几乎不需要直接面对真实社会(世界)生存的压力。
俗话说,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,当迫于生存压力而必须更早地直面整个真实世界的残酷时,会让人更快进入下一个阶段。
第二阶段 - 线:复杂——学无止境
多数人在踏上社会、开始工作后,突然间发现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,要做好一件事情其实是很不容易的,自己以前想得可能过于简单了。
人不轻狂枉少年。
随着对世界的认知不断加深,面对知识的洪流,学到了越来越多的东西,越来越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了。
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。以有涯随无涯,殆已;已而为知者,殆而已矣。”——庄子《养生主》
白话翻译:我的生命是有限的,而知识是无穷的。以有限追求无穷,多危险啊;而认为自己已无所不知,那就已经完蛋了。
而原本以为很轻松就能够搞定的事情、达成的梦想,却突然发现有自己难以逾越的鸿沟!
人生,究竟应该如何突破!?
第三个阶段 - 平面:简单——发现规律
NLP讲求**「模式」**。
比如在职场发展或创业过程中,很多菜鸟新人耗费很多时间无法完成的任务,老员工、领导一出手,分分钟就搞定了,而且成果远超新人所能够做到的。
“无他,唯手熟尔。”——《卖油翁》
每一个成功的人士,之所以容易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取得成功,因为他掌握了做这件事情的模式。通过解读模式,再复制模式,就可以最终更高效地达到同样或相似的结果。这就叫做「复制卓越」。
在职场发展时,很多年轻人都被告诫过,要沉下心来在一个行业拼搏个几年,就能够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了。其实,当一个人钻研于一个细分的领域时,大脑中就能够不断地建立这个领域的**「内隐知识」**。所谓,“三年打基础,五年有小成。”一般来说,在同一个行业经过了5年左右的磨炼之后,随着大量内隐知识的掌握,在这个领域做事就逐渐变得驾轻就熟,一个人也就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专家。
人类的知识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是形式知识,它可以用正式的语言表述,包括语法陈述、数学表达式、技术规范、手册等。因此,这类知识可以在个体之间正式地且方便地进行传播。然而,除此之外,还有另外一类难以用正式语言表述的知识——暗默知识——更为重要。它属于植根于个体经验的个人知识,涉及像个人信念、视角及价值体系之类的无形要素。
认知科学习惯将暗默知识(Tacit Knowledge)翻译为内隐知识
—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1958年的著作《个人知识》。
而随着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建立了足够系统的知识结构之后,其中一部分人就会逐渐发现,原来其他领域的一些知识也是按照类似的架构、规律排布的。
当到达这个认知层次的人,需要去学习一个新的领域的知识时,他很快就能够识别出一些规律和模式。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**「触类旁通」**。
到了这个层级,就开始有一些人开口闭口把“一法通,而万法皆通~”之类的话挂在口边,洋洋得意之情溢于言表~因为,这个世界在他们的眼中?“实在太简单 了,不就是那么回事儿嘛~不过就是……”
他们一定忘了前文中,庄子所说的那句:
“已而为知者,殆而已矣。”
第四个阶段 - 维度:复杂——受制约的规律
“很简单~但是都不容易!”很多事往往都是这样。
如果你对品质的追求只是及格、80分,那么前一个阶段已经可以满足你的人生所求了。而如果你真正地希望能够做好一件事情,将一件事情作出品质、达到极致,那这就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件事情了。
曾经经常推荐别人看《寿司之神》这部日本纪录片式的电影,主人公对寿司“更好一点点”的极致追求与“始终不满足”的技艺提升态度,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。
小野二郎,“一旦你选定好了职业,你必须全新投入工作之中。你必须爱自己的工作,千万不要有怨言。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练技能。这就是成功的秘诀,也是让人敬重的关键。”
所以在这个阶段,随便一件看似很简单的事情,如果你再深度思索一下其所处的社会环境、以及其他各种会影响它的各种因素,你突然之间就会发现,其实这个事情一点儿也不简单。
从至少四个维度,还原一个立体的毛泽东
举一个的例子:2016年4月,在导师建议下准备学习《毛选》,将所学用于创业。因为系统学习的习惯,所以就直接开始搜集各种资料。当时我思考了以下几个角度(简单摘录日志如下)并采购了一批书:
- 研究毛泽东必先了解晚清与民国的大环境、历史背景:《中国近代史》蒋廷黻;《晚清史事》《国民党人与前期中华民国》杨天石;《中国现代史地图集》。
- 必须从不从侧面获取尽量接近“真相”的记录:《毛泽东传:名著珍藏版》(插图本) 罗斯•特里尔 (Ross Terrill);《毛泽东传(权威精装版•图文典藏本)》 迪克•威尔逊 (Dick Wilson);《毛泽东传:峥嵘岁月(1893-1923)》李锐;《毛泽东诗词欣赏》周振甫;《毛泽东的书单》高海萍。
- 知彼知己,不了解太祖的对手,就不可能对他完全还原,从一个对立面看毛泽东:《蒋介石传(最新版全译本)》 - 布赖恩•克罗泽;《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(增订本)》黄仁宇;《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》杨天石;《蒋介石日记解读系列:找寻真实的蒋介石:还原13个历史真相》杨天石
- 最后呢,再从其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始,在一些交叉点上还原出太祖的一些侧面:《周恩来传(权威精装版•图文典藏本)》迪克•威尔逊 (Dick Wilson);《邓小平传(图文珍藏版)》理查德•伊文思 (Richard Evans);《林彪全传》;《庐山会议实录》;……
以上,其实是从4个「维度」对毛泽东的人生历程进行了解,对真实的毛泽东进行还原。其实还可以补充更多一些的维度,诸如《孙子兵法》、《资治通鉴》、《三国演义》等中国历史上的经典著作,也是毛主席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台阶。
「思维的维度」,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。
当我们局限于一个平面来看待问题时,我们的视野和思维都是受限的。
当我们翱翔在万米高空俯视整个世界,将会完全不一样,因为我们的思维从平面被拉高到了三维立体。
如果再加上一个时间的维度,变成四维呢?**「变」**就变成了一个永恒不变的常态。
而科学家认为,这个宇宙还拥有更高更复杂的维度……
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,我们或许只能不断地通过人生经历与勤奋地观察和思索,去尝试发现更多的规律。
当然,处于这个阶段的人呢,往往是我们眼中的牛人、专家。
我们所看得见的,是“他在某某方面很厉害”。
看不见的呢?或许他在品茶、音乐、审美等很多方面都拥有不同于常人的见解,而那个很厉害的领域,或许只是他展示给世人的谋生之处。
第五个阶段 - 无(穷):大道至简
在下还没到这个阶段,只能猜想。
我以前常和人说,“如果一个得道高人开示你。如果你听懂了,那你便已经悟道了,何须他讲?若你听不懂,那便是你还没有悟道,他即便和你说了,也是对牛弹琴。而如果他没有悟道的你对牛弹琴,那他真的已经悟道了吗?”
佛曰,「不可说。」老子曰,「道,可道,非常道。」
所以,回到原点,读读《道德经》,练练太极,打打坐。感悟一下人生的每一个经历,顺其自然吧~
PS:关于“道不可道”的一些猜想,且看另外一篇文章《秒懂:从瑜伽看世界上修行方法的共性》中关于世界上各种宗教修行方法的一些共性的规律吧。
尾声
坐回菩提树下,静看这镜中,绰绰花色,影影叶落,依旧梦幻泡影。此心不动,如是观,一切顺其自然~
2015-9-6
北京+NLP+白光杰 11:19:56 普通人对世界和自己的认识,是察觉。智者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,是觉察。
沪+极燃+李仁冲 14:37:30 最近看世界,越来越复杂了
北京+NLP+白光杰 14:45:46 人看世界,分成几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:简单。这是童年阶段,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思想。
第二阶段:复杂。学到的越来越多,发现这世界上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,不可捉摸的东西太多了,五彩缤纷的世界,复杂。
第三阶段:简单。世间万物,虽然复杂,但有规律可循,而规律,是简单的。这时候,很多人就会说,大道至简,化繁为简。等等的。其实这类人不见得明白大道。
第四阶段:复杂。处在这个阶段的人,极少。他们发现了规律其实是有范围的。没有适应所有范围的规律。如果说有,可以总结成一句话:变,是不变的真理。当然还可以有别的话形容。他们发现了规律以外的东西。
第五个阶段:复归于无极。这个,只有修行人到一定境界,才有的感悟,但是还是没得说。没法说。 佛法讲涅槃寂静,诸法空相。道家说复归于无极。 认识到这个地步,其实也不叫做地步,这时候,已经没有境界的说法了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Changelog
- 2018-5-9 第1稿: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,并非真理,未来可能会不断修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