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》用空间外框约束注意力

佐藤设计的成功之处,在于视觉上重塑秩序,创造整洁,带来视觉冲击力。

佐藤有在书中传递收纳整理的法术吗?有,但其实并没有。

读这本书,可以从他的一个框架图开始:

佐藤可士和的超级整理术

全局可视化

万物皆可整理,而整理需要从掌握全局开始。

在森林里,🐿松鼠为了过冬,将吃不完的坚果🌰,埋到地底。等冰天雪地的时候,它就挖出来……🤔怎么找不到了呢?

来年,这些坚果长成了树苗。

可能你的父母长辈不懂收纳,但又比较爱干净。所以,看到眼前有杂乱的东西,按捺不住收拾的勤劳,把杂乱的物件一扫而空,塞到了不知道哪个角落。

眼不见为净!

你明明知道你需要什么东西,也知道你确实有,却又找不到的时候……或许再买一个?又过了一阵子,你一不小心又把之前的那个东西给翻了出来,幸好还没发芽。

同样的东西越来越多。无形中,你的空间就被塞满了。

在某一个特定空间里整理的第一步,是先把所有的东西都呈现出来,一目了然。你才有机会发现,那些不该被重复的东西。

是的,你首先需要一个全局认知

基于这个全局认知,你才能找到其中的关键变量,将这些物品重新分类。

框架

佐藤的习惯,是在收纳之前,先敲定框架

一旦决定“外框”,就能掌握整体印象。

统一的外框,用标签区分分类的内容,把同类(属性)经过整理的物品塞进去。

所有的东西,都有它固定的归处

当你开启任务,就从框架里面掏出所有需要的东西,摆在操作面。因为你的空间中只有你当下所需要做的事情相关的物品,你就只能把注意力焦点放在当下这件事情上。

这像极了「执行功能」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前沿研究。

执行功能之注意力的切换

当你聚焦于当下工作的时候,你首先需要在大脑中,将当下任务所需要的所有长期记忆信息,调取到有限的工作记忆中,帮助相关任务的执行。

一旦你受到外界的刺激,你需要将任务A占用的工作记忆,清理出一部分。再把任务B相关的长期记忆,调取到工作记忆中。你就受到了严重的干扰

专注不容易

而佐藤的空间整理方法,应用到思考,实际上促进了空间情境中,专注的可能性。这就能让你更好地聚焦脑力创造心流体验

等到任务结束,他就花几分钟时间,将所有东西归位

世界重归平静,而他的大脑也把前事抛诸脑外。

佐藤并不了解认知科学,但他巧妙地应用了认知科学,实现了思考的专注和高效。

奥卡姆剃刀

外框,决定了空间的收纳容量,你就没有多余的空间去容纳过多重复的东西。这种用框架,削弱动机,阻止你添置没有必要物品的方法,你以后会在各种真正有效的收纳整理类书籍中反复看到。

奥卡姆剃刀的精髓,是:

如无必要,勿添实体。

当你回到工作的情境,你就可以尝试在特定的任务结束后思考:有哪些东西是我在任务的过程中完全没有用到的?

这,就是你可以抛弃的东西。

结语

佐藤的整理术,从空间开始,处理信息,最终用于思维创意的整理。

空间整理,铺展所有的东西,让你更容易看到信息的全局。你的大脑,聚焦于这些已经呈现的信息的处理,偶得灵光一现,诞生创意。

不过,佐藤的强点和优势,只在设定外框全局信息整理。这并不妨碍他作为日本的一位出色商业陈列设计师。

如果你想要一套真正高效的创意系统,除了全局认知之外,你还需要跟着我一起去探索一下TRIZ创新算法这个更神秘的创造世界。



一些冲叔提供的社群服务:

Changelog

  • 2022-10-10 Monday 16:59:52 初稿
  • 2022-10-10 Monday 17:22:17 校对稿